作为老师的龙应台

Lung在港大教书。这学期,有一门她的课。
课题是,媒体中的文化研究。其实就是教时评。
这礼拜要期中考试了,于是安排了师生的单独会见。

见面地点在Prof.L的工作室,工作室在柏立基学院,位于大学路1号(校长住宅,性质类似白宫,每任校长举家入住)之下,其他所有港大建筑之上。柏立基其实就是港大的招待所,整个布置是中式庭院的风格,黑瓦红墙,曲径通幽,背山朝海。

工作室似乎不大,略略有些乱。推门进去便是一个长条桌子,周围摆着一圈凳子,上面是文具、插着ipod的音响。我当时心里私下想,若这地方每个周末能叫几个学生来开个沙龙,放点音乐讨论些什么,该是多么的好呀。

桌子后面的墙上是两张地图,一张大的不记得是中国还是世界了,一张小的却印象深刻,是越南的国家地图。桌子前面是一个通常教室里才放的木架子,上面可以翻动大张的白纸,上面是一些提纲挈领的手稿,隐约看到TW、越南的字样,还有一些年份。桌椅朝外,便是通透的玻璃门,推门见海。

内里还有一间房,不曾进去,看到沙发,想必是会客用的。两间房间连贯的墙用作书架,扫了一眼,许多历史文化方面的书,并没有精心整理排列过。

原本15分钟的会见,不小心竟成了一个半小时。大部分的时间在谈关于课程的设计与改进。老师很是在意学生的吸收程度。这门课之前的半个学期大抵只讨论了两个话题,一个是关于普世价值vs.多元文化,讨论的案例是Islamic extremists;另一个是文化政策,讨论的案例是香港的西九龙文化区建设。Prof.L的上课风格犀利无比,同学们上去做个小小的presentation,总是被各种她的问题给打得傻在台上面。

课程之外,我只问了一个问题,就是“您平时读什么书”。L说自己不是计划阅读者,很随意,由着兴趣来,随即报了几本最近在看的书,例如某数学家的传记。枕边书是香港野花野草的本草纲目,倒是让人称奇。

讨论以一种缓慢的调子进行;中间老师接了几个电话,语气总是短促有力,往往连bye bye都没有就挂了,随即转身继续慢慢的说话。

还没有到港大的时候,就是看一篇L在港大的演讲而了解这学校的很多文化遗产。在港大第四年了,看着她出了三本书,新书发布会一场一场的都去了,从图书馆的香港笔记,到拔萃男书院的安德烈,再到陆佑的DJDH,一路走来。安德烈和我同级,有时候在校园里遇见,总是一个人沉默抽烟的样子。在讲台上的L,有时候还是会用她的儿子们做例子给我们讲故事。

港大这个名人来去匆匆的地方,究竟是慢慢教会了我去除idol curiosity。和很多其他的文化名人一样,当他们坐在你对面,安静说话的时候,光环褪去,才是一个真实的、可学习的对象。

Leave a comment

0 Comments.

Leave a Reply


[ Ctrl + Ent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