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Archives: media

媒体那些事儿之答疑篇

入行时间不长,幸得机遇与良师,发展得相对顺利。虽然一直还是以新手自居,却总是被小朋友们问许多关于这个行业的问题。这里一并作答,从学习到实习到工作,尽量覆盖全面,以后再被问道这里提及的问题,恕我不再单独解答。 先以最简单的方式概括我的背景(略去所有非媒体经历):香港大学政治系本科->凤凰周刊北京实习->香港大学新闻系研究生-> 纽约时报IHT product development team实习->南华早报social media editor->国际记者网中文站首任主编->路透社assistant project manager, data。 隔行如隔山,尚未毕业的童鞋看着一个陌生的行业更是雾里看花。常见问题有:这个行业的工作情况怎样?收入怎样?发展前景怎样?招怎样的人?没有专业背景怎么办?等等等等。 和任何其他行业一样,媒体也有无数细碎的分行和分工。大的“媒体”概念下,可能包括做电影的、做电视的、做报纸的、做杂志的、做新媒体的;做硬新闻的(时政、财经、战地等)、做软新闻的(体育、文化、娱乐等)。你看到的一篇杂志上配图的稿件,背后的流程至少包括:>1个记者,>2个编辑,校对,摄影,设计,版面。你看到的一个电视台主播说一句话背后,也是同样一整个团队在操作。而之前提到的所有问题,需要对应到具体的方向和职位,回答起来才真的可以make sense。 所以,麻烦在问问题之前,先想想清楚,你想做的是什么,这个行业吸引你的是什么。你是想做一个台前的主播,还是一个幕后的编导?你是想做一个冲锋战场的记者,还是一个每天做办公室的编辑?你是习惯视觉表达用图片用视频,还是喜欢一个人码字码几万?你是享受快新闻的分秒必争的节奏,还是醉心于耗时年月的调查报道?你究竟想干嘛? 当你至少有个大概方向了,才可以问一点具体一些的问题,行里的人也才知道怎么回答你。我个人经历过的环境大抵是:中文杂志、英文报纸、英文通讯社这三类,所以也只能大概描述一下这三类的大概情况。 工作环境:通讯社无疑是节奏最快的,周围的记者编辑很多午餐都是在电脑前解决,一天写五个稿子是正常的事情,早上也八点多要开始准备工作。财经新闻为主的通讯社则记者主要是跑新闻发布会和在办公室打电话采访。国际通讯社的好处是24×7连轴转,不太有加班的事情,六七点左右办公室就基本没人了,因为有其他时区的同事盯市场。日报的周期较长,但由于出版时间的制约,大家启动较晚(早上十一点到办公室还没有什么人是正常的),下班也晚(夜班会待到十点以后,早班也经常半夜会接到sub editor的电话确认一些事实细节)。杂志的出版周期比较长,所以每一篇稿子有相对充足的时间写,从报选题到成稿中间的uncertainty也就大。环境会相对宽松一点,记者不一定要坐班,但截稿日前的晚上必然熬夜。 收入情况:不好说。彭博社的收入或许可以和香港投行的入门级差不多。香港明报的收入大概就只能和四大的起薪比肩。大陆的不清楚,看稿费怎么给,很多是底薪加稿费,上个月听一个南方系的老师说他们那里现在毕业生起薪也有七八千(广州)。总体平均来说,这不是一个高薪行业,涨薪水的幅度也不会高。不然也不会今年接连FT和路透的记者都罢工了(欧洲)。 发展前景:取决于地域。亚洲的生态相比欧美要好许多。美国的媒体已经差不多不景气了十多年了,现在依然有继续萎靡的趋势。反倒是亚洲,新闻又多又精彩,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冲击也(尚且)没有那么严重,至少没怎么听到大规模裁员的事情发生,虽然日本貌似已经开始有这个趋势了。这个行业流动性大也是众所周知的,待五年就资深了,待十年就基本可以混到主编了。相对来说外媒则稳定一些。但干太久了转行也是正常的事,很多转公关了也算很常见的出路。业内看职业成就会看奖——美国看普利策,亚洲看sopa,还有很多地域的奖。职业发展路线相比金融咨询等,要flexible的多。 相关经验:对于刚大学毕业、学的不是新闻的童鞋——恭喜你,你有自己的专业所长,只要选对你适合的表现形式(文字,电视,等),机会大大的有(我有认识的人学生物的现在在做中国政治新闻)。对于刚大学毕业学新闻的童鞋——好了至少你应该去任何一个平台都可以上手不需要训练了,那么选一个你最喜欢的领域去发挥吧,不熟悉的领域,跑个一两年,你也就是专家了(有认识的人没学过经济金融,新闻系毕业跑银行新闻,最多开始的时候问一些白痴问题被人鄙视,过一阵子就好了)。对于以前做其他行业想转行的朋友——如果之前行业经验可以带到媒体来那是最好,如果不行,去读一个媒体研究生或许是个好选择。 进入外媒:常见问题只有一个,那就是怎样才能进外媒。小故事一则,当年我想申请南华早报的实习,结果在院里就被老师以“英语不够好”为由给没有推荐给人家去笔试。作为杭外六年+港大三年,这个理由实在是太让人觉得自己是loser了。结果半年以后我被纽约时报的同事推荐直接见了南华当年的主编就拿了offer,干了一年也没觉得自己英语不够用。现在路透社的记者编辑同事们倒确实是都是很有经验的三四十岁的人,除了培训生项目之外貌似不太招年轻人。但是大陆的外媒是一直招中秘的,具体问题可以问微博上的@骨灰不做泥(哥大新闻系研究生,现在纽时上海的中秘)。 关于新媒体:是的我入行快两年其实一篇完整的稿子也没有写过,因为一直在做产品开发以及和网络、移动相关的种种。关于在南华的社交媒体职位我另写过一篇英文文章可供参考。现在的工作中涉及许多与程序员以及设计师打交道的过程。喜欢这个行业是因为一直有新的东西可以学。它的挑战在于没有现成的课本,一切都是边做边学,对知识架构的全面性要求也比较高。这个行业还有很大的缺口,尤其是国内。 关于实习:做实习对于你了解这个行业甚至进入这个行业都是肯定有帮助的。作为一个流动性那么大的行业,对实习生的需求简直是永远的。至于我自己是怎样找到前面提到的那些实习的,请看我以前写的《大学的那十一个非主流实习》以及《凤凰周刊》实习杂感。又有人问,“如果今年暑假我想做一份媒体类的实习,需要做哪些努力呢?”在找到实习前,请多打几个电话。一个cold call都不敢打、实习都找不到的人,估计也是很难成为好记者的。再有人问,哪些渠道可以得到相关信息,答案是,通过圈里人,很多职位没有公开招聘前就已经有许多人应聘了。现在国内媒体似乎也很流行微博招聘,可以关注@记者的家。 关于港大新闻系:我自己还是很满意这个研究生项目的。相比英美的项目,它在大中华区,适合我这样觉得好歹还是心系大陆、华文圈的人;相比香港的其他高校,它又特别注重国际化(我这届五十多个学生来自三十多个国家),在工作安排和推荐上也偏向外媒,适合英语比较好的人;相比大陆的环境,则香港毕竟有信息自由,具体不细说,你懂得。奖学金和师资情况每年都有调整,请直接问学院相关工作人员。另外拜托不要上来就问面试经,国内相关论坛都有自己挖。很多细节的常见问题,学院网站都有,请自力更生。 理想与现实:不少童鞋想进入媒体是带着理想而来的,很有点飞蛾扑火的英雄主义气息。在面试南华的时候老板和我说了一句话我一直记着,他说,不要一来就想着要改变世界,但是只要你一点一点的做,终有一天世界会被改变。对于这个理想的破灭问题,国内媒体的朋友更有感触,可参考南周新生代明星记者方可成的相关博文。

编译:媒体协作项目综览(下)

这是编译:媒体协作项目综览(上)的续篇。此文的原文来自:A Growing Inventory of Journalism Collaborations。如果你懂得翻墙上推,也可以直接follow原文作者Josh Stearns @jcstearns

编译:媒体协作项目综览(上)

译者言:目前的工作性质决定了我对媒体前沿的不断追逐,并企图创新。现今的媒界是一个令人激动的世界,充满着各种变化——以及随之而来的危机感,从而带来更多的新观点、新尝试与新产品。这些在从前百年规规矩矩的采写、编辑、印刷、销售这条不变的流程中不会出现的创新如今每日都在涌现。跨越中英文媒体的我,又更多的看到华文媒体与世界的不同——例如在我这次选译的文章里所提到的大部分尝试,在中国是不曾出现过的。希望可以通过引介更多国际性新闻机构的突破,来为华文媒体正在进行中或者不久之后将要进行的改革提供一些思路。 以下为译文。大部分根据原文翻译,省略了小部分过于美国的案例,后半部分加入了不少自己的评注。第一次做这样的编译,在风格、语言等等各方面欢迎大家的批评和建议。此文的原文来自:A Growing Inventory of Journalism Collaborations。如果你懂得翻墙上推,也可以直接follow原文作者Josh Stearns @jcstearns ——————— 新闻共享、协作编辑、商业合作——记者,以及新闻机构,正越来越多的探索与外界合作的新方法。而这些努力带来了一些从前靠一个人的努力所无法想象的成果,产出了新一类的新闻,并且为一些本土社区带来了更多的报道——当然,故事的另一侧面则是进一步的合并、新闻机构的裁员以及本土报道的缩水。 为了更好地整理、评价以及理解这些协作项目,以及它们对本地新闻及社区的影响,我开始将它们分类整理(目前的类别有新闻分享、公私合作、公益媒体协作以及大学新闻合作)。我个人对长期的协作(而非一次性的合作项目)有更大的兴趣。我的列表里的项目部分来自我自己的搜集,也有些来自我推特上的粉丝。如果你有更多的项目可以分享,请不要犹豫,告诉我。 1)商业新闻合作 俄亥俄州的新闻机构:俄亥俄州最大的八份报纸合作共享它们创作的内容,包括体育版,政府新闻,以及本地报道。这个合作计划主要基于获取彼此的新闻并再度印刷,但在此基础之上,它们也成功的合作进行了一些无法以一己之力完成的调查,并且共享调查结果,但独立写作各自的报道。 得克萨斯/缅因/佛罗里达/马里兰:在得克萨斯,达拉斯晨报(Dallas Morning News )和沃斯堡星报(the Fort Worth Star-Telegram )分享它们的照片和音乐会评论,并且合并了它们两家的运送业务。在缅因,五份当地报纸启动了与俄亥俄州类似的合作计划。三份佛罗里达的报纸也在分享长篇特写。华盛顿邮报(The Washington Post )与巴尔的摩太阳报(Baltimore Sun)在合作创作马里兰的当地新闻。 Fox与NBC电视台:两家共享一支摄影队伍,并且在全国的不同城市合并使用它们的器材——包括费城、芝加哥、纽约、洛杉矶、达拉斯和华盛顿,并且它们还在计划更多的合作地点,以及将此类合作业务拓展到电台和印刷业务。 夏威夷:CBS, NBC和MyNetwork三家电视台在火奴鲁鲁合作创立了当地“最大的电视新闻运营中心”。三家电视台选择在同一地点办公,共享它们的采编队伍以及选题,尽管最后的播出节目依旧面向不同的观众。这样的合作形式导致三家电视台总共裁员将近70人。 华盛顿州:新闻机构使用一个名为Publish2的协作系统,联结各自创作的地区新闻。合作最初起源于2009年1月,当时华盛顿州遭遇洪水,于是由不同媒体公司掌管的四家报纸就合作创作在洪水期间的相关新闻,以保证各自的报道覆盖全州。 少数族裔媒体:在美国,越南报纸与西班牙语报纸共享它们的内容,非洲裔鲍照业余西班牙裔报纸也会合作进行关于少数族裔医疗立法的报道。在洛杉矶和新奥尔兰,有专门的网络协作平台,为少数族裔的媒体合作提供机会。 西雅图:西雅图时报与一些本地的博客作者合作,他们分享链接,并且共同报道。有些新闻机构正在寻求类似的模式,以图成为社区新闻的集大成者,从而为它们的读者提供更多的微观层面的新闻,同时在整个过程中提升它们对读者的价值。 2)公私合作 ProPublica:ProPublica与一系列的商业/非商业新闻机构合作。它们的报道出现在洛杉矶时报、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以及其他类似刊物上。最近的一次协作是与This American Life以及NPR’s Planet Money blog 进行,它们共同做了一个关于一家对冲基金公司的深度报道,以及这家公司在金融危机中的角色分析。 (译者按:ProPublica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模式。它成立于2007年十月,但直到2008年六月才正式开始发出报道。它的强项是深入调查性报道,有很强的公众性质,但同时又是非赢利的独立媒体——它试图解决的问题正是高质量的调查性报道的缺乏资金支持。它产出的报道质量颇高,让人好奇背后是怎样的运作——它的现任领导者是华尔街时报的前主编Paul Steiger,它的现任主编Stephen Engelberg是纽约时报的前高级调查新闻编辑,无怪乎它对报道本身的把握十分之准确和到位了——它自认为是“全美国最大、有最佳领导、受最多资金支持的调查性新闻中心”。它目前有32名记者,他们写出高质量的报道,却免费提供给美国的传统大媒体——在2009年,它总共出产了138篇调查性报道,提供给了38家合作单位——更值得一提的是其中一篇还获得了普利策奖。至于资金来源,The Sandler Foundation是最大的支持者,但我没有查到ProPublica一年究竟需要多少的钱来支持——欢迎有兴趣深入的读者补充吧。) The Media Consortium:这是一个美国独立媒体联盟,旨在加强独立媒体的发声,增强它们共同的影响力,并帮助它们扩大读者群。联盟资助相关的培训、策略、研究、实习、博客、报道以及其他。 (译者按:The Media Consortium的口号是,支持强大、热情、独立的媒体,它旗下的成员可以参看这里,可以发现不少有自己关注点的独立媒体,例如环保类的、关注妇女的、搞民主建设的、做媒体投资的,等等。它对于成员的“入会”也有一套标准,其中有一条颇有意思的是“推行渐进式的理想”——不得不让人佩服美国这个充满理想主义的国度。它网站上有四个分站,引向它旗下成员出产的四类最好的报道——经济、环境、医疗、移民,均是相当关乎民生的重要议题。) 圣地亚哥之声(Voice of San Diego):它与一个本地电台600AM KOGO有一个正在进行中的合作计划,即共同制作一个每周播出的节目。它们也与NBC的圣地亚哥分部合作,并以此获得收入。此外,它还与 Media Arts […]

分页 Pages: Prev 1 2 Next